什么是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试管婴儿(一代二代三代试管婴儿是什么意思)

taozi 82 0

  我奶是个戏迷。

什么是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试管婴儿(一代二代三代试管婴儿是什么意思)-第1张图片-鲸幼网

  每到下午时分,我还睡的朦朦胧胧,她就得把我捞起来,收拾点水果干粮,一手提着小马扎,一手拽着我,就去听戏了。

  戏台就在我奶家住的那片居民楼后面的空地上,特别简易,就是堆木头搭建的台子,四周围上各种布和条幅,中间用一块帷幕隔着,前面是戏台,后面就是化妆间。

  那时候的我只有五岁,看着他们在台上咿咿呀呀的,其实什么都看不懂。只觉得乡音从他们嘴里化弄出一种特别的意蕴,俏丽多变,跌宕婉转。

  每一个咬字拐弯都有着言外之意,每一个举步转身都自带仙气。所以,那个时候,我看戏从来都是怀着一颗神圣祭拜的心。

  我奶笑我就笑,我奶哭我就哭,丝毫不敢怠慢。

  ??

  这样的下午,大概贯穿了从我记事起到大半个小学的暑假。

  所以,从“程婴送子伤心裂肺”(《赵氏孤儿》)到“祥林嫂向天发问,直击心灵”(《祥林嫂》)甚至连“祝英台娇羞探问山伯心意”(《梁祝·十八相送》),都不是从老师那学来的。而是在日复一日陪我奶笑陪我奶哭的时候,明白的。

  久而久之,听其音观其形,我居然能唱着把大段大段的说辞背下来。

  这对一个小学生来说,特别实用。尤其是老师检查背书的时候,遇到有戏的典籍,根本不用背。

  可悲剧的是,我一开口,就扮上了。

  特别羞耻。

  从那以后,戏剧于我,像情窦初开的少年心里念着的隔壁大姑娘,明明那么美好,却从来都不敢正眼的瞧一瞧。

  ??

  后来,我就再也不陪我奶去看戏了。

  取而代之的是那些更能让我在群体里产生自豪感的四大名著,诸子百家。

  同样的看不懂,但我的重点在于“读”。

  所以,当得知我爷收藏了众多没有标点分段的名著古籍的时候,几乎在第一时间,我就意识到,这可以非常有效的治疗我当年不小心患上的“咿咿呀呀拉长音”的毛病。

  就比如《红楼梦》,虽然很多片段在戏台我都看过很多次了,但在没有标点的书中,注意力几乎全用在了如何圈点断句上。怎样停顿,才会让句子有更深刻的意蕴;怎样分段,才会让人物环境有一种似有似无的联系。

  这样的阅读,是一种解读。而这种解读,李少红的《红楼梦》做不到,87版的《红楼梦》做不到,唯有越剧版,可以感知一二。

李少红版 87央视版

  从那个时候,我才明白,原来这就叫“一脉相承”。

  中国的文学与戏曲相通,中国的戏曲与审美相通,中国的审美与书法绘画相通,中国的书法绘画与中国哲学相通…

  文化,是有根的。

  ??

  所以,当所有人都在抱怨为什么我们的音乐没有“中国味”,为什么我们的电影没有“中国特点”,为什么同属“东方文化”,东方第一大国的中国,当代影响力却远不及日本和韩国的时候,其实答案很简单。

  我们“脱离”传统太久了。

  在我们爷爷奶奶那一辈,待人接物是讲究传统礼仪的,说话是要考虑尊卑用语的。

  有文化的人都圈点背诵过几本没有分段标点的古书祖训,写的是繁体字,用的是“中书君”(毛笔),听的是和文学典籍相互映衬的戏曲,品的是土生土长的茶水。

古书

  在最艰苦的年代,除了语言以外,我们仍然拥有最完整的“中国化”。

  但是,被传承的东西,永远是坚固却脆弱的。这就好比一座桥,很难因为一砖一瓦而彻底崩塌,但是一旦崩塌,就再难重铸。

  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国家在文化上做了一系列的调整。

  小到1951-1990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多次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大到从1956到1986年,国务院多次发布的《汉字简化方案》。

  国家的宏观调控,改变了我们上一辈的文化习惯。标点,简体,硬笔都是从那时才被广泛普及。那个年代,文学是显学,谈文学的人不古怪,不谈文学的人才古怪。

  虽然西洋的风已经刮到了大陆的岸上,但那时候的他们仍然深受前辈们的影响。对技艺的传承有着刻不容缓的责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有着深入骨髓的血脉。

  文化在流淌,是因为人们在追逐文化。

什么是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试管婴儿(一代二代三代试管婴儿是什么意思)-第2张图片-鲸幼网

  深少不是一个守旧的人,所以虽有遗憾,也不会过多的抱怨这些年文化环境的改变。

  因为于我而言,不是保留了传统的形势化(比如香港保留了繁体字),就保留了我们的文化,有些东西是流淌着的,保留是保留不下来的,那是我们的根,活的东西,唯有传承才能延续。

  ??

  其实,我特别欣赏中国导演一直有“几代几代”的划分。就好像有一种使命,他们是为了中国电影的传承,而又仅属于这个时代。有了延续,才有了延展。

  就比如,中国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拓荒者;第二代导演就延续拓荒,积极挖掘电影本身的艺术特点;第三代导演开始把目光放在了战争和国家的疾苦上;而第四代导演,即使经历了一段特殊时期(wen ge),依然在70年代大方异彩。

  就算说到离我们最近的第五代导演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王小帅。不管你喜不喜欢他们的电影,他们确实在传承着我们的“根”,基于这个时代,他们一直在寻找这片土地带给我们的故事。

  所以,从《芙蓉镇》(1986)《孩子王》(1987)《霸王别姬》(1993)到《十七岁的单车》(2001)《看起来很美》(2006),无论是故事还是表达形式,观察诉说的对象永远都是“我们”。

  一个再小的“我”,都是生长于这片天地的“我”。与其说那是“中国情”,那又何尝不是这片土地赋予我们的故事。

  ??

  有一个老电影,是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作品,《变脸》(1996)。前阵子一直吵的沸沸扬扬的《百鸟朝凤》(2013)也是这位老先生的遗作。由老演员朱迅和已经失踪20多年的小演员周任莹扮演(小演员失踪八卦请见文章末尾处“便示”)。

  曾获第16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合拍故事片奖,优秀儿童表演奖;第9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最佳男演员奖等多项国内外奖项。

  纵观古今中外,很少能有哪部电影对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传承和担忧,能诠释的如此到位。

  故事讲述了一个恪守传统,青猴为伴的老艺人“变脸王”,为了传承衣钵,从人贩子手里买来了8岁的狗娃当孙子。没想到狗娃是女扮男装。虽说独门技艺自古就是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但经过一些事情之后,变脸王还是打破了“古训”,传给了孙女狗娃。

  电影中,小到人物的一言一行,大到人物言语和行为下的传统思维,无处不在的充填着“传统”。

  卖艺时候遇到兵痞,要圆滑处理。

  人生在世“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负”。

  祖宗的思想不一定是公平的,“你(狗娃)”没有那“茶壶嘴”,受尽了人世间的炎凉。

  但祖宗的话,“你”一定要听。偷摸拐跑永远是下三滥,“有本事走遍天下,没本事寸步难行。”艺人要有技艺,军官要有枪炮,能有让“你”吃饭的“家伙”,才是“你”骄傲的资本。

  语言,是文化的窗口。“仁,义,礼,智,信”在一老一少的语言之中被表达的淋漓尽致。

  有人说,恪守成规不会适应时代的发展。但是时代是一条河,没有“古”,哪有“今”。传统是恪守,传承是责任。打破和改变,从来就不意味着文化的消逝。

  也许,当我们对“过去”又都有了兴趣。也许,当我们又有了“诗人”的梦想。也许,那个时候,一切都还不算晚。

  便示:

  关于小演员狗娃失踪的相关八卦:电影《变脸》中的小演员狗娃在电影中的表现相当出色。无论是情绪拿捏,还是眼神中的言语,都让人看着心疼揪心。

  这其实和小姑娘的亲身经历很有关系。

  狗娃的扮演者,名叫周任莹,原名任莹,演这部电影的时候只有8岁。因为亲身父母常年吸毒,所以四岁多就离开父母,被人介绍到陕西省杂技团演员周志丽处学习杂技并共同生活。

  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参演了吴天明导演的电影《变脸》,担任孤苦可怜的狗娃一角,并凭其出色的演绎,获得了第16届金鸡奖。

  但是,1994年7月,周仁莹的生母却把杂技团演员周志丽告上了法庭。原因是未经过家长的同意就将原告姓名改为周任莹(未变更户籍登记)。

  同时,这位母亲还把准备参加电影颁奖典礼的小狗娃从杂技团强行带走。但当时的情况是,小任莹的生母吸毒多次被关,生父仍在监牢之中。

  导演吴天明知道后,联系多方都没有再找到小女孩。西安电影制品厂柏雨果后来还根据周志丽的叙述写了《狗娃,你在哪里》发表在当时颇有影响力的《文化艺术报》第一版转第四版(1996年4月27日),并附有二幅周仁莹在电影《变脸》中饰“狗娃”的剧照及三幅生活照。

  可是自此,小狗娃的扮演者任莹就再也没有被找到过。

标签: 什么是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试管婴儿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