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比较长短很简单,方法不对却会影响孩子空间感
根据国家编写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规定:
4~5岁的孩子,早教要求掌握感知和区分物体的粗细、长短、厚薄、轻重等方面的特点。
比较长短,为什么会是早教必备
提到学习比较长短,一些家长觉得不以为然,认为比较长短这种知识应该是非常好掌握的,没有必要特意教给孩子。
长短这种后天且人为建立的衡量标准,孩子一开始无法理解,必须通过实物比较,以直观的感知方法,了解长短概念。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问我们幼儿园的小朋友,大家都知道火车很长,那和飞机相比,哪个更长呢?
很多孩子不能反应过来,这是因为他们对长度的概念还很抽象,无法对物体进行长度的粗略性评估后,给出正确答案。
学习比较长短,应该避免的两个误区
尽管一些家长,在给孩子进行早教时,会记得教孩子理解长短的概念,但选择了错误的方式,效果适得其反。
直接用尺子教
教长短,家长们第一反应是:尺子!觉得一把尺子,可以解决所有的长短问题。
这是数学早教中,关于长短教学中,一个很大的误区!
尺子,其实也是人为的自己设计的,用来作为单位长度的衡量标准,这也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东西。
对孩子来说,用抽象的事物,学习抽象的概念,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无序的教
长度这种概念型的知识,在一开始最好是按照从长到短或者从大到小的顺序,
就像在教孩子数数时,一开始也是从1~10或者从10~1顺序性进行教学。
这种有序教育好处在于,孩子可以更快理解,避免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认知混乱的情况。
那么在教孩子理解长度时,有哪些好用的方法呢?
1、善用自己的四肢
孩子在一开始接触长短的概念时,家长鼓励孩子多使用自己的手掌、胳膊、脚、腿这些作为测量标准。
比如问问宝宝,家里谁的胳膊最长呢?
让孩子自己举着自己的小胳膊,跟家里人都比较一遍。
这其实就是用胳膊建立单位长度,在单位长度一致的情况下,比较家里每个人的胳膊长度,得出谁的胳膊长度最长的结论。
2、选择单位长度固定的物品作为参照
这里可以使用一些长度固定的物品,类似:一根细木棍,让孩子拿着这根木棍,在家里玩测量的游戏。
发现冰箱比木棍长,桌子腿比木棍长,板凳腿跟木棍差不多长,小板凳比木棍矮。
通过这种感官式的教学,让孩子在游戏中,体会生活中到处都存在长短概念,同时能对比后,理解长短的含义。
学前教育,说简单其实一点都不简单,需要家长足够耐心认真的对待,孩子才能学得更好。
欢迎关注【何秋光学前数学】同名公众号,免费试看我的思维训练课程。帮孩子启蒙,希望你们和我一样认真。
标签: 宝宝早教是不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