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野门事件(吉野门事件域名)

taozi 86 0

  71年前的今天,1946年1月1日,由盟军总司令部草拟初稿,后由总理大臣币原喜重郎以此稿为基础起草《人间宣言》发表。

  “朕和诸等国民是在一起的,希望和你们同甘苦,共进退;朕和诸等国民之间的纽带,是依靠互相信赖互相敬爱所形成,并非是单靠神话传说而生出,而说朕是神,日本民族有比其他民族更优越的素质,拥有能扩张统治世界的命运,这种架空事实的观念,也是无根据的。”1946年1月1日,日本昭和天皇裕仁发布的皇室诏书中所言。裕仁用这道诏书打破了天皇家族自己创造并竭力维持了上千年的“天皇是神的子孙”的神话,这就是著名的《人间宣言》。《人间宣言》是裕仁在麦克阿瑟的“建议”下发布的,否定日本人“拥有能扩张统治世界的命运”。

  

  日本的近代天皇制是在明治维新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明治时代之前,天皇家族在日本政治中的影响微乎其微,以至于外国人和日本打交道时只知道有德川幕府(被外国人称为“大君”),不知有天皇朝廷。明治维新的目的是要将日本建成近代化君主立宪制国家,必须赋予天皇统治足够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天皇因而被全面“包装”,这种“包装”的手法在大化改新时就曾用过一次,那就是把天皇说成神。

  作为神的天皇被定位为日本近代国民精神的核心,近代日本的对外扩张也和天皇的神格化有着深刻的联系。彻底清除日本的军国主义是美国战后对日处置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美国首先要清除日本军人视对外扩张为其使命和把为天皇战死视为光荣的思想,这些思想支柱就是“天皇是神,日本是神国,为国而死也将化身为神”,这种思想还物化为一组“三位一体”的精神象征,即身居东京皇居的天皇(现世神),从参军时就被灌输的《军人敕谕》(符号化的天皇象征),以及为国战死后进入的靖国神社(身后寄托)。

  天皇家族的神话之旅

  天皇神话的核心是“万世一系”,既然天皇是神的子孙,那么,他们必须是“万世一系”才能保持神的血统纯一,可裕仁天皇自己就曾说过,若论及天皇家血统,可能近卫家(日本最高级贵族,二战时的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就出自这一家族)比他自己的家族还要纯。

  天皇是大和国君主的称号,大和国则是日本中部的一个氏族部落联盟,天皇家和其他强大的氏族,如物部氏、大伴氏等的地位相差无几。公元500年以后,日本在中国的影响下开始迅速封建化,国家权力也开始集中,天皇家逐渐脱颖而出,为了确立自己的统治合法性,天皇家开始编制“天皇是神的子孙”这一皇家神话,这一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就是圣德太子。

  在圣德太子的推动下,大和国开始系统整理自己的神话和古代历史,《古事记》《日本书纪》就在这个阶段成书。从这些书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日本天皇制创立时期的一些特点。首先,这些神话把现世统治者和创世诸神直接联系在一起,在世界各国神话体系中,这样的做法是非常罕见的,不难看出天皇家目的之明确。更进一步说,他们不满足于“君权神授”,而是要证明天皇就是神,这样的简单粗暴也体现出了天皇家对于强化自己权力的需求是怎样的迫切。

  由于急于求成,或者是客观条件迫使天皇家尽快完成神话编制工作,这些书籍的编纂显得过于仓促,甚至漏洞百出。在书中出现了很多先代天皇,也出现了很多神,不同的天皇或者天皇族人与不同的神发生了各种各样的联系,这就让天皇家系显得零落错乱,比如说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是高天原统治者、太阳神天照大神的直系子孙,这也是天皇家族是天照大神子孙的由来。可在另外的一则故事中,又说须佐之男命(一位武勇的神)斩杀了八岐大蛇,从大蛇尾部得到了“草薙剑”,“草薙剑”后来被第12代天皇景行天皇的二儿子日本武尊得到,此后成了天皇家“三神器”之一。那么问题来了,天照大神的子孙得到的神器怎么会是从另一个神那里继承的呢?为了解决类似的问题,这些书籍的作者干脆把所有的神也都编进了一个家族(《古事记》里虽然有800万神,可绝大部分都是没名没姓的,有名有姓的神基本上都是一个家族的),结果须佐之男命被编成了天照大神的弟弟。日本上古时代是多神教和自然崇拜国家,不同的地区信奉不同的神,这样把所有的神都编成一家人,让天照大神统领众神也正好对应了在现实中天皇家族统领全国各大氏族。

  圣德太子选定天照大神

  日本上古的历史在中国史籍中偶有记载,大都是日本国君来中国讨封,比如《宋书·倭国志》中就记载了倭王武上书称自己“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渡平海北九十五国”,也就是征服了整个日本,还跨海北征,占领了朝鲜半岛部分地区。当时南朝宋顺帝也给了倭王武“使持节、都督倭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王”的封号,这个倭王武据日本学者研究,就是第21代雄略天皇。

  这种情况与中国党项族的西夏王朝非常类似,西夏的拓跋家族在建国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向宋朝称臣并讨取封号,并使用在唐代时获赐的汉姓“李”,直到元昊时代,西夏羽翼渐丰才自立为帝,与中原王朝比肩而立。大和国在很长时间内只是部落首领,国力有限,地位也不巩固,到了圣德太子摄政时代才开始谋求称帝。

  天皇家为什么选中了天照大神作为自己的祖先呢?这主要是天照大神在日本民间有着广泛的信仰基础,同时,天照大神又很容易被纳入到皇家神话之中。不止天皇家看到了天照大神的利用价值,很多宗教在传入日本时都采取了“攀附”天照大神的方法,佛教说天照大神其实就是卢舍那(即大日如来),道教则称天照大神就是“太一”,基督教传入日本后,把天照大神和耶和华说成了一个人,各大外来宗教都是靠天照大神和本教最高神“合体”的方式进入日本,天照大神的“可塑性”可见一斑。

  尽管没有达到完美无缺的程度,但圣德太子毕竟完成了神化天皇家族的任务。不过,想继续让天皇家保持这样的神圣性,还必须改变其原始、混乱的继承方式,建立稳定有序的继承法,最优方案当然是像中国一样确立嫡长子继承制。这个任务落到了主导“大化改新”的天智天皇身上,但天智天皇连自己嫡子的继承权都保不住。

  天皇家族谈“三角恋”

吉野门事件(吉野门事件域名)-第1张图片-鲸幼网

  天智天皇主政时期,他的弟弟大海人皇子被视为皇位的有力继承人,大海人皇子曾长期参与枢机并表现出雄韬大略,被立为“东宫”,可他和天智天皇的关系并不融洽,特别是他们之间还有着一段深入骨髓的“情仇”。

  大海人皇子娶了著名的歌人额田王,不久之后,天智天皇却把额田王纳入后宫成为妃子,大海人皇子不能忘情,陪天智天皇游猎时对同行伴驾的额田王摆袖传情。额田王怕人看见不便,为了制止他,吟了一首诗:“驰骋茜紫野,往来围禁场,岂不虞人睹,君袖乃尔扬”,大海人皇子作诗答道:“紫茜同妹艳,能不钟我心,奈何他人妇,思慕难自禁。”本来历史记载应该会隐晦掉这段皇家“秽史”,可这两首诗都被收入了日本著名诗歌集《万叶集》中,让这个三角情感故事流传至今。

  天智天皇为打破天皇家兄终弟及的传统,准备传位于自己的儿子大友皇子。临终前,他召见大海人皇子,以皇位相许,大海人皇子深知自己这位兄长乃是诛杀了权臣苏我入鹿等人的一代枭雄,此时让位可能暗藏杀机,因此选择了以退为进,推举大友皇子继位,自己则申请出家,退回吉野宫。

  天智天皇死后,大海人皇子立刻动员了东海道、东山道等地的军队,分兵攻打大友皇子据守的近江、大和两国。公元672年7月22日,双方决战于濑田川桥,第二天,大海人皇子就攻陷了大友皇子的大津宫,大友皇子自杀。大友皇子由于生母出身不高,一直不被皇室承认为天皇,直到明治维新以后,才被追谥为弘文天皇。杀死大友皇子夺位成功的大海人皇子就成了天武天皇,他登上皇位后继续推行改革政策,巩固了“大化改新”的成果。后世将天智天皇和天武天皇都视为天皇中最有作为的典范,可天皇家建立嫡长子继承制的努力却在他们两人的明争暗斗中刚一开始就失败了。

  权臣操纵下的皇位继承

  此后,天皇家很少再有改善继承制的行动,继承上的混乱也一直伴随着这个家族。这一方面是因为制度不健全以及天皇家族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天皇权力并不能完全凌驾于贵族之上,使得皇位继承往往受制于权臣。日本历史上占据统治地位的大贵族往往利用干涉皇位继承实现自己的目的,摄政时代的“关白”藤原道长把自己的3个女儿都送入皇宫做皇后,结果出现了先后4个天皇都是他外孙的现象,藤原道长写下“此世即吾世,如月满无缺”的诗句,如此志得意满,堪比乾隆皇帝自诩“十全老人”了。

  

  日本古代文学最高杰作《源氏物语》的成书也与藤原道长有关。他把自己年仅8岁的女儿彰子送入宫中做皇后,又担心天皇不喜欢彰子(天皇不可能对一个8岁的女孩产生爱情,这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他让紫式部入宫服侍彰子,主要就是让紫式部写一部动人的小说,吸引天皇每天来彰子宫中阅读,希望能让天皇对彰子日久生情,这部每天更新的小说就是后来的《源氏物语》。

  古代权臣为了干涉天皇家事无所不用其极,就连现在的自民党也对皇室的继承法指手画脚,比如小泉纯一郎担任首相期间就曾推动支持天皇家族女性继承的立法运动,现在当权的安倍晋三等实力人物则是坚决反对女性继承的。双方的意见不同,原因就在于小泉希望皇太子德仁的长女爱子继任天皇,安倍他们则与皇太子的弟弟秋筱宫文仁亲王交好,希望他能继承天皇之位。

吉野门事件(吉野门事件域名)-第2张图片-鲸幼网

  从武家领袖到风雅文士

  史学界普遍把“大化改新”看作一场成功的改革,因为它推动日本迅速完成了封建化,但这场对国家来说非常成功的改革却并没能实现它的发起者天皇家族的初衷,即让天皇家族的统治权力得到巩固。天皇家族能在部落联盟时代获得领导地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一家族能征惯战,上面提到的雄略天皇就是一例,无论他在日本的称号“雄略”还是在中国的名字“武”,都体现着他的武勇,征服“毛人”、“西夷”也确实符合成为部落联邦军事首领的要求。《古事记》等神话也特别突出天皇家的武勇,比如日本武尊不但武力超群,在年轻时还是一个使用武力时不计后果的莽撞青年,当景行天皇让他去劝诫太子的时候,他将自己哥哥的头和四肢折断,将尸体裹在席子里扔到了田野上,天皇因其残暴而将日本武尊逐出都城。此后他东征西讨,并得到“草雉剑”这一上古神器。日本武尊由于英年早逝而未能继承皇位,他武勇的“基因”却被后世天皇继承。

  “大化改新”之后,天皇家开始逐渐变成了舞文弄墨的“风雅之士”,天皇和皇子们每天流连于文艺和风流之事,完全失去了“天下布武”的能力。如果只是流于风雅,天皇家族还可以保持其神圣性,糟糕的是,天皇家屡屡曝出令世人瞠目结舌的风流韵事,乃至于实际统治日本的大贵族们频频出手,整顿皇室纪律,比如德川家康,他起初为了谋求政治利益只是恫吓皇室和朝廷贵族,但是当京都朝廷上演了一次“真人版《源氏物语》”(朝廷重臣和天皇嫔妃通奸)之后,他重罚了朝臣,流放了天皇的妃子,并颁发了天皇和朝臣必须遵守的法令——《禁中并公家诸法度》。

  说到天皇家私生活之放荡就必须提孝谦天皇,这位女天皇曾经和一位给自己治病的和尚通奸,她对这个和尚万分荣宠,竟封他为“法王”,总览朝政,地位仅次于她自己。这个和尚法名“道镜”,他后来竟然图谋篡取天皇之位而被朝内的贵族联手除掉,这一事件史称“道镜之乱”。

  从“万世一系”到“两统迭立”

  因天皇家的不断衰落,大贵族开始侵夺天皇手中的权力,“大化改新”功臣中臣镰足的后裔藤原氏逐步占据了主导朝政的地位,他们长期世袭“关白”之职,以摄政为由霸占政权。天皇家族自然不能坐视权力旁落,为了对抗藤原摄政,白河天皇于1086年退位,成为“太上天皇”,也称“上皇”。藤原家族为天皇的摄政,但找不到理由再为太上皇摄政,于是,白河上皇绕开了藤原氏的控制,在自己的居所设立朝廷百官,招募武士作为武力支柱,由此开创了日本政治史上的“院政时代”。

  

  “院政”让天皇家重新回到了政治舞台的中心,也开启了天皇家内部的混乱,有些天皇退位成为上皇,有些天皇则遁入佛门,成为“太上法皇”,也称“法皇”,有时,同时存在着天皇、上皇和法皇。皇室内部充满了争斗,再加上皇室和摄政之间的固有矛盾,以及正在逐步壮大的武士集团与贵族集团的矛盾,“院政时代”成了一个各种势力混战的大动荡时代。

  天皇家族经常利用甚至挑拨各大势力间的矛盾,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天皇是统治长达37年之久的后白河天皇,他以名声、官位为诱饵,不断挑动武士自相残杀,自己稳坐中心坐收渔利,源为朝、木曾义仲、源义经和平氏一族都被他毁掉了,开创了幕府时代的源赖朝骂他是“日本第一号大天狗”。

  上皇、法皇的出现让天皇家的首领从一个人变成了两个甚至三个人,导致了天皇家的内部分裂。最终导致天皇家从一系变成了两系。

  第89代后深草天皇4岁即位,由其父亲后嵯峨上皇执掌院政,他因病而遵照父命将天皇之位让与弟弟龟山天皇,自己出家,法号“持明院”。但后深草天皇对皇位旁落感到不满,他寻求幕府支持,在幕府执权(镰仓幕府的实际支配者)北条泰时裁定下,后深草天皇和龟山天皇都是合法皇位继承人,皇位将由两位天皇后裔轮流继承,后深草天皇系统也被称为“持明院统”,龟山天皇系统就是“大觉寺统”,两大天皇家系轮流坐庄史称“两统迭立”。

  把一个家族分成多个支系,是武士集团为了限制天皇及其朝臣的力量使出的手段。这个时期,不只天皇家被拆成了两个系统,摄政藤原家也被拆成了五个分家,也就是近卫、九条、鹰司、二条、一条。

  武士掌权之后,天皇家族屡屡蒙羞,除了上面所说的受制于幕府被迫将“万世一系”拆分成“一家两系”,还因卷入源平之战丢失了三神器中的“草薙剑”。1185年,源平两家在坛浦决战,平家全军覆没,战败的平清盛之妻平时子怀抱年仅8岁的安德天皇投海自尽。据说,当时“草薙剑”被安德天皇随身携带,也因此落入海底。

  “建武中兴”天皇家赔光老本

  蒙古入侵动摇了镰仓幕府的基础,也让天皇家看到了从武士手中夺回政权的希望,出身“大觉寺统”的后醍醐天皇希望能在自己手中实现皇室的“中兴”,同时,他又不希望自己的皇位被“持明院统”继承,因此他秘密发旨要求武士聚集在他的旗下推翻幕府执权北条高时,可由于走漏了风声,在付诸行动之前,这场“天皇造反”就被镇压了,后醍醐被流放到了隐歧岛。后醍醐造反没有成功,但却成了所有对镰仓幕府心怀不满的人起事的信号,日本中部的武士聚集在楠木正成旗下开始倒幕,从关东率军征讨倒幕军的足利尊氏倒戈一击,攻陷了京都的六波罗探题(镰仓幕府在京都的六波罗地方所设的行政机关首领)府,迎接后醍醐回到了京都,关东的新田义贞则攻陷镰仓,镰仓幕府和北条氏同时覆灭了。

  消灭镰仓幕府后,后醍醐天皇大力推行恢复天皇统治的政策,他改年号为“建武”,希望能建立中国东汉光武帝那样的中兴,这场改革史称“建武中兴”。可是,“建武中兴”只是后醍醐一个人的中兴梦,所有当初支持他打败镰仓幕府的人都没有在其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农民的捐税比镰仓时代还要高,武士们渴望的封地和官职也落空了,天皇要恢复旧制度,武士们还成了贵族的走卒。

  武士中最为不满的当属足利尊氏,他被天皇赐名“尊”,但他想要的不是虚名,而是征夷大将军的官职,可后醍醐却把这个官职给了自己的儿子护良亲王。终于,足利尊氏决定起兵反对后醍醐天皇,在打败后醍醐天皇后,他拥立了“持明院统”的光严天皇,后醍醐天皇逃亡到吉野山中自建朝廷,日本历史由此进入了“南北朝时期”,天皇家也从“两统迭立”变成了北朝“持明院统”和南朝“大觉寺统”的对立。

  镰仓幕府灭亡后,日本各地的武士集团争斗不断,两大皇统的对立又给这些冲突提供了理由,可足利幕府一统天下终究是大势所趋,混战的局面并不可能延续太久,南朝的势力开始衰弱,足利幕府接受了南朝恢复“两统迭立”传统的条件,南朝的后龟山天皇因此向北朝交还了象征皇权的三神器。可足利幕府并不准备信守承诺,此后皇位一直在“持明院统”延续,“两统迭立”再也没有恢复。“建武中兴”不仅让天皇家族的名誉受到打击,为害更大也更为久远的是,后醍醐天皇为了恢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古制,于1321年将天皇家族的私产全部充入国库,结果,在他被逐出京都后,这些财产都被没收了,天皇家沦为了一文不名的落魄贵族,从此开始只能靠着武士领主们的施舍过日子了。

  南北朝对立还给天皇家留下了一个难解的问题,那就是长期延续的“持明院统”是足利尊氏私行废立推上皇位的,南朝天皇一直持有的神器也是被设计骗到北朝的,再加上还有传说交给北朝的神器是伪造的(“草雉剑”也早已遗失),那么,北朝天皇就成了不具合法性的“伪天皇”,这在极端强调“正统性”的日本皇家叙事中是个无法规避的硬伤。

  战国时代的“汉献帝”

  尽管经历着日消月损,天皇家以及天皇朝廷毕竟还保留着一定的影响力,1467年爆发的“应仁之乱”彻底毁灭了天皇家仅存的一点权威。

  “应仁之乱”发生在京都地区,长达10年的混战把半个京都城夷为平地,天皇家族沦落到了比东汉末年汉献帝还要凄凉万倍的境地。内战期间,天皇家所剩无几的经济来源被完全切断,原本朝廷的仪式活动被迫暂停,后土御门天皇也逃难到当时将军足利义政的室町第,一住就是10年。

  内战同样导致足利幕府的势力一落千丈,这更加剧了仰赖幕府的天皇家的悲剧,后土御门曾多次表示退位的意愿,幕府再三拒绝天皇让位的请求,其实是担心营建上皇宫邸和举行皇位继承仪式会给乱世的财政带来困窘。后土御门天皇去世后,幕府迟迟不肯支付大葬费,天皇遗骸竟在宫中放置了整整43天,都还无力下葬。

  后土御门天皇的儿子后柏原天皇境况更加悲惨,他即位时发生了若狭守护武田元信、武田元度父子被国人土豪攻杀事件,5年后管领细川政元又被养子细川澄之暗杀,畿内之乱达到极点,天皇的即位大典便无人问津了。直到第22年,已经58岁的天皇才勉强办了一个即位典礼。1526年,后柏原天皇病逝,又办不起葬礼,遗体被放置在泉涌寺腐烂之后才入土为安。

  战国时代后期,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先后控制京都,为了利用天皇,他们在经济上采取了扶助天皇家的政策,这才让天皇家得以安顿。

  德川幕府建立后,德川家康一方面继续为天皇家提供经济支持,另一方面又极力加强对天皇朝廷的控制,天皇已经与被软禁在京都无异,再加上日本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已经从京都及其周边地区转移到了关东,天皇也就从政治舞台的中心彻底消失了。

  尽管如此,德川幕府仍一直对天皇家不放心。1687年,灵元天皇退位成为上皇,他以辅政为名掌握实权,历史上上皇主政对抗武士的先例众多,德川幕府自然不能坐视不理,于是,幕府加大了对朝廷的干涉力度,最终迫使上皇停止了院政。

  德川幕府对待天皇已经毫无恭敬可言,1734年,幕府向中御门天皇献上了一张进口琴,暗讽他应该退位,第二年中御门天皇就让位给长子诏仁亲王。竟被自己的臣子德川家随意摆布,天皇家可以说已经是颜面无存了。

  ? “王道”宣传画:日本侵略者是如何对东北人民洗脑的?

  ? 明军10万东渡日本:带回20多个倭寇首级及臣服表

  ? 安倍晋三罕为人知的家世背景:外祖父竟是甲级战犯!

  日本02

  《非常历史》

  verydaily

标签: 吉野门事件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