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藏石字(贵州藏石字是什么)

taozi 108 0

  来源:多彩贵州网

  记者:赵曌

  米字格、方块字……是最动人的“中国符号”。穿越4000年时空而来,从上古仓颉造字的传说,到殷商甲骨、秦立小篆,至隶书、草书、楷书……点横竖撇捺之间,汉字如同文化长河中一颗颗璀璨的星辰,映照着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变迁,也在书写着中华民族的演化和发展。

贵州藏石字(贵州藏石字是什么)-第1张图片-鲸幼网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

多彩贵州网特别策划

《“说”文“解”字看贵州》系列报道,

每天一个汉字,

“说”发展变化,“解”经验做法。

一笔一画、字里行间,

述评贵州“表情”、

说道贵州“故事”、

表达贵州“情感”。

现在,

说”文“解”字看贵州,

我们说——“兴”。

  

  1

说到底,

这是一场关于“种什么”的革命。

  上世纪80年代,贵州西边的毕节海雀,漫天黄沙、苦甲天下。说“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春种一大坡,秋收一小箩”。

  一大坡,种的是玉米;一小箩,收的是苞谷。一年到头,村民的碗里,只有苞谷饭,甚至难有苞谷饭。

  所以,老支书文朝荣当年的心愿,是让海雀人永远吃上饱饭。

  全国两会,文朝荣的儿子文正友坐在代表席上。赴京开会,他惦记着村里种的500余亩苹果树,“每亩种植114棵果树,预计产值过万元。”

  如今,大家用林茂粮丰、绿水青山形容海雀。

  1988年到2017年,海雀人的收入从33元“翻”到了8943元,2018年将破万。父子村支书,从操心“产量”到惦记“产值”。显然后者的“性价比”和“获得感”高了不少。

  2

“种什么”显得很重要!

  原产于美洲的玉米,明朝(十六世纪)时引进中国,并在接下来的数百年间被广泛种植。然而海雀村海拔高、土地瘦薄,整个贵州大致也如此。基础条件差、自然条件差,玉米种植效益极低。

  传统的耕作,粗放地把双手的劳作转化为地里头生长出来作物的能量。“吃饱饭”的简单需求,让农业生产的效益极低。在不少贫困地区,农民衡量“收成”的标准是“够不够吃”。一年到头,“收入”几乎为零。

  用时下的话说,农业生产无法“变现”。所以,人穷。

  市场经济环境下,我们需要更符合市场需求、更适合地域特点、更具备经济效益的“作物”。

  2018年全国两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靠改革创新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

贵州藏石字(贵州藏石字是什么)-第2张图片-鲸幼网

  3

乡村振兴,

产业兴旺是重点!

  在贵州,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正铺展开来,目标是推动产业扶贫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

  这不仅牵挂着贵州280万贫困农民的脱贫大计,更关系着全省2000万农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小康路。

  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就是要在转变思想观念上来一场革命。简言之,什么赚钱种什么、什么赚钱养什么,要在思想观念上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将“为吃而生产”转变到“为卖而生产”上来,才能鼓足农民的“钱袋子”。

  解决了“种什么”的问题,接下来是“怎么种”。就是要在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来一场革命。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把产品做优、品牌做响,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确保贵州绿色优质农产品运得出、卖得好。

  最后,要在转变作风上来一场革命,解决“人”的问题。要发动农民、组织农民、带领农民一起参与这场深刻革命。

  4

兴,就是同力共举;

兴,也是繁茂旺盛!

  让我们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标签: 贵州藏石字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