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言第三次世界大战(预言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间)

taozi 44 0

  诺兰新作《敦刻尔克》自上映以来就引发很多热议,除了浑然天成的配乐和超高颜值之外,是不是觉得意犹未尽,还不够过瘾?这就带你了解更多相关背景知识和前因后果,还有精彩的补充书单噢!

1939年9月1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2017年9月1日

《敦刻尔克》中国首映

  

内容来自:馒头说

1

  在法国北部的诺尔省,有一座海港城市。

  在公元4世纪初的时候,这里还只是一个坐落在沙滩上的小渔村。到了1067年,这块地方正式被命名为“敦刻尔克”(Dunkirk)——意为“沙滩上的教堂”。

  1662年,敦刻尔克正式归属法国。这个地方因为临海的特殊位置,所以一直是中世纪欧洲各类战争争夺的一个焦点,但在这块土地上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战役,都没有1940年夏季的那场大战来得有名。

  说是一场大战,但其实是一场大撤退。

  但正是那场被堪称“奇迹”的大撤退,让“敦刻尔克”这个名字,名垂青史。

  

  敦刻尔克的位置

2

  时间,还是是要回到1939年9月1日。

  这一天的凌晨,纳粹德国出动44个师约80万的兵力,直扑波兰,正式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仅仅一个月,波兰宣布投降。

  作为波兰的盟友,当时的英国和法国在干嘛呢?他们倒也是在9月3日迅速做出反应:同一天内对德国宣战。然后呢?然后就迅速陷入了沉默。除了法国发动过一次象征意义的“萨尔攻势”外(战线向前推进了5英里,占领了大约20个左右的无人村庄),所有的努力,就是在外交上谴责德国,口头上要求德国撤军。

  英国和法国凭借出色的“表演”,让这一阶段的战争获得了一系列的称号:假战,奇怪的战争,静坐战争……

  

  法军当时依仗自己有“万年不破”的“马奇诺防线”,一直不肯主动出击

  但嗜血的狼,是不会因为你假模假样吼两嗓子,就会转身离开的。

  1940年5月10日,法国和英国最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

  养精蓄锐的德国人出动了136个师,在3000多辆坦克的引导下,分A、B两个集团军群直扑比利时、荷兰、法国、卢森堡等国,开始全面进攻西欧国家。

  这是一次大大出乎法国人意料的进攻——德国A集团军群竟然绕过了他们认为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在德国“装甲战天才”海因茨·古德里安的率领下,德国的装甲部队在法国的色当撕开了一道口子,潮水一般地杀入法国腹地。

  1940年5月16日,刚刚上任的英国首相丘吉尔紧急飞往法国巴黎,在那里与同样是刚刚上任的法国总理雷诺会晤。

  丘吉尔后来回忆,在抵达巴黎的时候,法国政府已经在一批一批地烧毁政府文件,准备撤离了。

  丘吉尔当时问法军的总司令甘末林将军:

  “我们的战略后备队在哪里?”

  甘末林痛苦地摇头:

  “我们已经没有战略后备队了。”

  而雷诺的回答更直接:

  “我们已经输掉了这场战争。”

  这离德国军队发动总攻,才过去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说“输掉战争”的,是号称的“欧洲第一陆战强国”。

  而随着法国军队的崩盘,一起倒霉的,还有渡过英吉利海峡前来并肩作战的英国远征军。

  但打不下去了,还能怎么办?

  一个字:撤。

3

  “撤”这个字,说出来简单,但做起来,哪有那么容易?

  当时的情况无比严峻:

  面对德国狂飙突进的装甲部队,法国全境已经被打穿,40万晕头转向的英法联军被德军压缩到了法国西北部。如果他们要避免被全歼的厄运,就只能指望横渡英吉利海峡,退到对岸的英国。

  

  蓝色箭头为当时德国A、B两个集团军群的进攻方向

  当时,可以横渡英吉利海峡的法国港口有三个,但其中的加莱和布伦先后被德军占领。

  于是,就只剩下了最后一个港口,那就是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在1939年就成为了法国吞吐量第三的大港,拥有7个可供大型船只停泊的深水泊位,4个干船坞以及8公里长的码头——如果这些设施全能利用,别说40万军队,连同他们携带的所有重装备,都可以在短短几天里全部运走。

  但这是战争时期。

  在之前的两个星期,敦刻尔克遭遇了德国空军的狂轰滥炸,4个船坞全部被摧毁,8公里长的码头被炸成一片废墟,事实上,整个敦刻尔克的大半个城区也都被炸毁了。

  整个敦刻尔克港口,只剩下了一段可供船只停泊的东堤,长1200米,用木板搭建,非常简陋。

  从横渡的路线来看,从敦刻尔克到英国有3条航线,其中Z航线航程最短,只要40海里,但已被德军炮火封锁;X航线55海里,但这条航线上已经布满了英军设置的水雷;最长的Y航线要90海里,德军的炮火无法覆盖,但整整6个小时的航程,船只将完全暴露在德国空军的轰炸范围内。

  

  但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任何时间留给英国人和法国人了。5月19日,英国的战时内阁就责成海军部制订撤离英法联军的计划,由海军中将伯伦特·拉姆齐指挥,代号“发电机行动”。

  当时设计的方案,是利用加莱、布伦和敦刻尔克三个港口,每天撤走1万人。但没预料到的是,港口只剩下了敦刻尔克一个,而40万英法联军已经被压缩到了狭长的沙滩地带,三面临敌,背后是海——没过多久,德军只需要架起大炮,就直接可以在沙滩上进行一场炼狱般虐杀。

  这个时候,除了出现神迹,谁还能拯救那40万英法联军?

4

  神迹,还真的出现了。

  1940年5月24日,希特勒突然下令所有在前线装甲部队,停止对英法联军的追击。

  当时冲在最前面的德国第19装甲军的坦克部队,离敦刻尔克只有10英里的距离了。统帅第19军的古德里安后来在回忆录里写到:

  “如果当初最高统帅部没有制止第19军的推进,那敦刻尔克早就被攻克,胜利的成果也非现在可比。假使当时我们能够俘虏全部英国远征军兵力,那么未来的战局发展恐怕就很难预言了。很不幸,这个大好机会却被希特勒个人的神经质糟蹋了。”

  但在当时,作为军人的古德里安只能从命。按照他的说法:

  “于是我们在一眼可以望见敦刻尔克的地方停下来了。空军进攻的同时,我们眼看着大船和小船不断地把盟军撤走。”

  

  海因茨·古德里安,被称为“德国装甲兵之父”,又被称为“闪击战之父”,他、曼施坦因和隆美尔被称为二战纳粹的三大名将。

  对于希特勒当时那个谜一般的“停止进攻”命令,后来的历史学家有过很多的猜测。

  第一种说法,说是希特勒当时用的作战地图是过期的,地图显示敦刻尔克附近都是沼泽地,所以命令装甲部队停止前进。但这种错误对于严谨的德国人,尤其是当时蓄谋已久的德国军人而言,是很难想象的。

  第二种说法是,希特勒想给英国留条活路,放他们点人回去,以便将来议和时他们能还个人情。但其实就在5月24日,希特勒给当时的B集团军群下达的命令是“尽快完成包围,歼灭英法联军。”

  第三种说法,是说当时的德国空军元帅戈林向希特勒夸下海口,说仅凭借空军就可以完成对困守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的包围和消灭。但其实大家都知道,轰炸机的炸弹落在沙滩上,造成的杀伤力比落在平地上要小得多。后来事实也证明,戈林的空军并没有很好地完成任务。

  

  希特勒

  第四种说法,就是希特勒的”赌徒心理“。按照当时德军进展的速度和取得的成果,已经远远超出了希特勒的预估。在全面进攻前,希特勒曾做好思想准备:占领法国北部,然后在和英法联军的长期拉锯中,边打边谈,再谋取利益。

  而现在,半个月不到,法国就已经面临全部崩盘,这就像一个在赌桌前的赌徒,忽然赢了一笔超出他想象的筹码,很容易想暂时休息下,先停止投注,观察一下。

  而且虽然”作战地图“的说法不可考,但当时随着德军装甲部队的深入,确实面临着法国境内河道纵横的各种地形,出于装甲部队突进太快太久——可能也是当时大多数人初次接触装甲作战的缘故——会有损耗乃至有伤亡的考虑,希特勒决定让古德里安的部队先休息调整,以便接下来投入到在法国的其他战斗中去。

  这一休息,就是整整两天。

  除了希特勒本人,我们确实无法知道他当时的真正意图,但无论如何,蜷缩在敦刻尔克沙滩上的数十万英法联军,获得了最宝贵的两天时间。

5

  1940年5月26日晚上6点57分,代号“发电机行动”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正式拉开序幕。

  被全歼还是安全撤退?一场争分夺秒的生死大逃亡随即展开。

  在执行”发电机行动“信号发出去两小时后,第一艘英国船只“莫娜小岛号”开往敦刻尔克,并在当晚载着1312名名英国士兵返航,他们都是后勤部队。

  与此同时,法国的第一兵团在敦刻尔克的周边迅速进入阵地,开始与拼死进攻的德军陷入血战——他们每多坚持一秒钟,在海滩上的弟兄们就能多一丝的生存希望。

  5月27日,德国空军出动了。

  

  那一天,德国空军第二和第三航空队倾巢而出,对敦刻尔克港区和海滩进行了猛烈轰炸,总共投下1.5万枚高爆炸弹和3万枚燃烧弹,敦刻尔克市区几乎被夷为平地。

  与此同时,在海峡对岸,英国皇家空军也派出了除了保卫本土之外的所有战斗机升空迎敌——他们每多击落一架敌机,就能给地面上的兄弟部队多一份保障。

  这一天,英国海军抽调了1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和其他大小26艘舰艇前来运人,但由于缺乏小型船舶,无法迅速将人员从海滩接到停在近海的大型船只,这一天只撤出了7669人。

  当天晚上,古德里安得到了德军最高统帅部的指示:恢复进攻!让盟军最胆战心惊的德军装甲部队的发动机,又重新开始咆哮!

  

  敦刻尔克海滩上,等待撤退的英法联军

  5月28日,第二天。

  在前一天感到丢脸的德国空军元帅戈林,不顾敦刻尔克地区大雾弥漫的天气,命令两个轰炸机大队强行起飞,但最终因为能见度实在太低,飞机带弹飞回。

  但德国的陆军,却从已经崩溃的比利时军队防线扑了过来(比利时坚持了19天宣告投降,也属不易),敦刻尔克的防线眼看就要被突破。关键时刻,英军第三师乘坐600辆伪装过的军用卡车,关闭大灯后急行军60公里,在28日凌晨赶到德军前面筑起了防御阵地,挡住了德军的进攻。

  当时这个师的师长,名字叫蒙哥马利。

  

  蒙哥马利在此战中脱颖而出,成长为二战一代名将

  但最关键的,还是敦刻尔克沙滩上的撤离行动。

  在这个危在旦夕的时刻,英国人开始进行全国广播:全英国只要拥有船只的人们,都请前往敦刻尔克!帮助在那里的英国海军一起运送联军的士兵!

预言第三次世界大战(预言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间)-第1张图片-鲸幼网

  没有犹豫,没有迟疑,全英国的驳船、拖船、货船、渔船、汽艇乃至私人游艇都被动员了起来,在英国民众的操控下,冒着漫天的炮火出海了!据统计,前后一共有693艘英国船只和168艘法国船只参与了“敦刻尔克大撤退”。

  这一天,从敦刻尔克的沙滩上撤走了17804人,比第一天多了整整1万人。

  

  各式各样的船只都被调用参与士兵的运送

  5月29日,第三天。

  德国空军再度出动。这一次他们对盟军的运输船只造成了巨大打击,击沉了三艘巡洋舰和包括5艘大型渡轮在内的21艘船只,重创英国海军7艘驱逐舰。

  但也正是在这一天,撤离越来越熟练的英法联军,一共撤走了47310人,创造了一个纪录。

  5月30日,第四天。

  敦刻尔克地区的天气变得非常恶劣,大雾弥漫。但这对盟军却是个好消息——德国空军又无法出动了。而且,这一天被后人称为是“神奇的一天”,因为原本应该风高浪急的英吉利海峡,忽然风平浪静,海面像镜子一般平静。

  英国人倾尽全力,连内河船只都开出了海。

  这一天,敦刻尔克撤走了53822名官兵,打破了前一天的纪录。

  五天过去了,在德国空军和陆军的压迫下,敦刻尔克已经撤走了大约13万部队,已经是个了不起的奇迹了。

  但还有20多万人被压制在沙滩上。

  难道要舍弃他们?

6

  5月31日,第五天。

  丘吉尔又一次飞到了巴黎。

  丘吉尔带来了盟军撤离敦刻尔克的最新数字:16.5万人。但他并不是来报喜的,因为他必须面对法军新任总司令魏刚的质问:

  “在这些撤离的人中,有多少法国士兵?”

  丘吉尔实事求是回答:

  “1.5万人”

  法国总理雷诺在旁边总结了一下:

  “22万英国士兵中,有15万已经撤离了,而法国士兵只被撤走了1.5万人。”

  在后人看来,敦刻尔克大撤退无疑是英法两国齐心协力的成果,但回到当时,两个国家从领导人到士兵,并不是没有发生过摩擦。

  在“发电机行动”制订之时,当时决定英法两军是可以共同使用船只的。但英国当时的远征军总司令戈特却没有得到通知,所以,他下令部下不准法国人登上英国人的船只。

  

  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戈特

  在敦刻尔克的港口和海滩上,英国士兵筑起了路障,只准英国人通过,不准法国人通过。狂怒之下,一些法国的炮兵甚至准备用大炮对准英国的舰船开火。

  这也是5月31日丘吉尔再次飞到巴黎的原因。

  作为对之前的补偿,丘吉尔告诉法国总理和总司令,5月31日这天被定为“法国日”,原先英国军人优先的规定将颠倒,法国部队将比英国部队优先撤退,至于断后的任务,由英国的三个师来完成。

  这一天,英国远征军司令戈特被召回了国,第一军军长亚历山大接任,他是骑着一辆自行车到敦刻尔克海滩接过指挥权的。

  也是在这一天,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海滩又撤走了68014人,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法国人。

  6月1日,第六天。

  这一天,敦刻尔克地区的天空晴朗,而这对英法联军而言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德国空军倾巢出动。

  海峡对岸,英国皇家空军也把自己所有的存货都拿了出来,从喷火式战斗机到飓风式战斗机,从无畏式战斗机到哈德逊轰炸机、鱼雷攻击机,甚至连侦察机都飞上了天空,想尽一切办法阻截德国飞机。

  

  但当时的德国空军确实战斗素质很高,他们的战斗机将英国的战斗机牢牢缠住,而轰炸机则开始狂轰滥炸。那一天,英国海军被炸沉31艘舰船,其中包括4艘满载官兵的驱逐舰,另外11艘舰船被重创。

  在漫天的炮火中,新上任的远征军司令亚历山大在海滩上放了张帆布椅,安静地坐在上面看着部队撤离,或者啃着苹果,在海滩散步。在他的感染下,有的军官开始在海滩上刮起了胡子,而有的士兵甚至开始垂钓。

  这一天,有64429人撤离。

  6月2日,第七天。

  英国皇家空军扛不动了,他们无力再派出飞机为撤退保驾护航了。为此,英法联军在白天停止撤离行动,改为夜间撤离。

  入夜,英国“马尔科姆”号驱逐舰派出水手吹起了苏格兰特有的风笛,召集失散和掉队的士兵,带上驱逐舰。

  这天晚上,撤出26256人。

  6月3日,第八天。

  晚上,亚历山大司令官目送最后一批英军撤离,随后和自己的参谋一起登上了舰船。在他们之前撤走的,有26175人,其中大部分是法军。

  6月4日,第九天。

  最后时刻的争分夺秒。

  上午9点40分,德国第十八集团军的装甲部队终于冲破了法军的最后防线,冲入了敦刻尔克市区。在海滩上,有26175名法军在最后关头被运走了。

  但是,负责最后守卫的法国第一兵团大约4万名法军,他们失去了逃离的机会,在血战之后,全部被俘。

  敦刻尔克陷落。

  下午2点23分,“发电机行动”宣告结束。

  

  敦刻尔克的沙滩

7

  这是一场历时九天的大撤退。

  在这场撤退中,英法联军有超过4万人被俘虏,还有2.8万人阵亡(德军大约阵亡1万人),这其中包括随着被德军击沉的舰船而一起葬身大海的人——有一艘豪华游轮被炸弹投中,满载3500名官兵沉入大海。

  在撤退中,共有226艘英国舰船和17艘法国舰船被德军击沉。

  九天时间里,英国皇家空军共出动2739架次的战斗机进行空中掩护,损失飞机106架。

  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英法联军一共丢弃了1200门大炮,750门高射炮,500门反坦克炮,6.3万辆汽车,7.5万辆摩托车,700辆坦克,2.1万挺机枪和50万吨军需物资。

  

  敦刻尔克沙滩上被焚毁的卡车

  但是。

  在这九天里,共有33万8226人撤回了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

  这近34万人,是最宝贵的财富,是欧洲大陆留下的最后的反抗的火种,他们日后都成了反法西斯战场上的中坚力量。

  四年之后,在法国的诺曼底,很多当初乘船而去的士兵,高唱战歌,踏浪而归。

【馒头说】

  时至今日再回过头来看,“敦刻尔克大撤退”依旧是一个奇迹。

  有很多人,总结过很多原因。比如希特勒的指挥失误,比如那几天老天意外地帮忙,比如德国人过分迷信空军的力量,等等等等。

  所有的这些因素,都是促成“敦刻尔克大撤退”产生奇迹的原因,但所有的这些因素背后,还有一个关键的原因。

  敦刻尔克撤退结束后,丘吉尔在英国下议院发表了演讲: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战,我们将具有愈来愈大的信心和愈来愈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我们的岛屿。

  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

  ……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用它全部的力量和能力,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所有奇迹的产生,总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背后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你必须要有一个“坚持到底”的信念。

  这种信念,支撑着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撤到英国,又从诺曼底反攻回法国;支撑着苏联军人从莫斯科到斯大林格勒,最后再打到柏林;支撑着美军从珍珠港到中途岛,再到硫磺岛和冲绳岛;支撑着中国军人从东北到上海,从南京到重庆,最后实现那句话:“中国总是有办法的”。

  就像丘吉尔的那句名言:

  “永远,永远,永远不要投降。”

  二战

  敦刻尔克大撤退

  书

  单

本书单推荐自:文景

  1

  《雪雁》

  作者:何多苓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推荐理由

  这本书是中国顶级的画家用油画创作的连环画。讲述出船救援敦刻尔克的士兵回家的故事。你能从英法普通国民视角再次理解:世界大战是什么,为何一个不是士兵的个人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协助战斗部队撤退。

  

  内容简介

  在英格兰北部沿海,有一大片沼泽。这里广袤、荒凉,只有一座废弃的灯塔。1930年春末,一个年轻人来到这里。他叫做菲利普·雷亚法尔,是一位专画鸟类和大自然的画家。他住在灯塔里,与海鸟为邻,长年守护着这个灯塔。有一天,一个女孩抱着受伤的雪雁来到灯塔求助,打破了菲利普平静的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菲利普为了解救被德国人围困在海峡那边敦刻尔克的英国军队,驾着一条小帆船,冒着德国人的轰炸,往返于营救舰与海滩之间,但最终菲利普再也没能回来……

  2

  《决胜诺曼底——

  登陆战中的科技、工程与特种装备》

  作者:[英]乔纳森·法尔康纳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译者:姚军

  

  推荐理由

  同样,要了解二战时期同盟国使用的各项机械设备,读这本书很合适,详实的各类一手图片资料,让你了解二战时期各类机械、装备与技术。

  

  内容简介

  诺曼底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转折点,盟军成功地开辟了第二战场。为了取得这一关键战役的胜利,盟军进行了事无巨细的前期准备。本书通过300余幅珍贵历史照片、原始地图及设计图纸,详细介绍了当时盟军应用的最新电子技术、登陆舰艇、混凝土浇筑的人工码头、特种装甲作战车辆、空降作战行动与滑翔机、前沿机场的修建等内容,并配有亲历者的回忆内容。本书适合对二战历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同时也是一本值得收藏的资料集。

  3

  《敦刻尔克》

  作者:[美]沃尔特·劳德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译者:黄佳瑜

  (尚未出版)

  

  

  

  推荐理由

  这本书的原名为《敦刻尔克的奇迹》,是一本描写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经典历史类非虚构作品。

  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历史学者,也是二战的亲历者。他曾在就读耶鲁期间,中断学业,入伍赴欧参加二战。虽然官方打出了《敦刻尔克》原著小说的说法,但其实电影并没有一个公开的原著小说。导演兼编剧诺兰有没有借鉴本书或受到本书影响,都不改变本书作为叙述敦刻尔克事件的历史类非虚构作品的经典地位。

  

  内容简介

  1940年5月,二战初期,40万英法盟军在德军快速攻势下崩溃,被围困于法国东北部港口小城敦刻尔克。在德军轰炸机和炮火的猛烈攻击下,9天之内,30多万英法盟军安全渡过英吉利海峡,完成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扭转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未来。本书作者沃尔特·劳德为还原敦刻尔克大撤退全貌,走遍世界各地,亲身访谈战争双方上百名军官、士兵、百姓,搜罗各种战争记录、图书馆文献、旧报纸、日记等,提出了当代研究敦刻尔克的新视野,于美国出版后30年畅销不衰,成为描写敦刻尔克的经典杰作。

  4

  《敦刻尔克》

  作者:[英] 约书亚·莱文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译者: 吴奕俊 陆小夜 王凌

  (尚未出版)

  

  推荐理由

  本书作者为《敦刻尔克》电影的历史顾问约书亚·莱文。目前也尚未出版,官宣9月。如果你对电影本身的制作过程、班底、幕后等感兴趣,可以将这本书作为电影资料书来阅读。至于其中有多少史实干货,没有看到书的文景君也并不能确定。

  

  内容简介

预言第三次世界大战(预言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间)-第2张图片-鲸幼网

  内含小说原作者与诺兰导演面对面的特别访谈,揭露天才电影狂人诺兰的创作契机,更收录彩色电影剧照、大量珍贵历史图片,以及电影制作团队如何模拟二战中战斗机、如何重建防波堤布景、如何调度演员和大量道具等巨细靡遗的创作秘辛。

  5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作者:[英]温斯顿·丘吉尔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推荐理由

  同盟国领导国之一的英国首相丘吉尔眼中的二战。想要全面了解二战历史,如果只选一套书的话,可以读这一套。

  

  内容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1939年至1945年所爆发的全球性军事冲突,整场战争涉及到全球绝大多数的国家,最终分成了两个彼此对立的军事同盟——同盟国和轴心国。这次战争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也是人类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战争。作者丘吉尔重塑了战时氛围,让读者有亲临其境之感。他的撼动人心的讲演、统领全局的才略、把握时机的果断,在全书中都一一体现。

  6

  《柏林记忆》

  作者:[俄]玛丽·瓦西里契可夫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译者:唐嘉慧

  (尚未出版)

  

  推荐理由

  二战时期真人版乱世佳人。这是一部几乎贯穿整个二战的长篇战时日记,一本俄国流亡贵族女性的传奇自传,不是宏大场面,却是布满细节的私人二战史。

  

  内容简介

  这本日记开始于1940年1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第一个新年。记日记的那位白俄公主只有23岁,她与自幼便十分亲密的姐姐带着十一件行李和一台留声机前往柏林。彼时天色仍一片漆黑,一切才刚刚开始。她只顾为生活拮据发愁,完全没有预料到,今后的数年间,警报、炮弹和物资短缺,填满了大部分的日常生活。其后,死亡和盖世太保的阴影又不断降临。而她,将笔耕不辍,勇敢地记录这一切。

读完这些书,如果你还对一战有兴趣的话,也强烈推荐大家阅读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

标签: 预言第三次世界大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