闇[àn]然日章 | 成熟做人,从容处世
北川说史
近来最热的历史人物,非芈月莫属了。似乎是一夜之间,网页上、微信里,到处都是孙俪的形象和芈八子的相关文字,想不看都不行。在这样的热潮中,有朋友让我也来谈谈这个秦国的老太后,看看还有什么可八的。
说实话,我觉得说说太后,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太后者,“太厚”也。(这是老聂在讲棋时,形容厚势时的常用词。)本号2016年新开张,想要未来有个好前景,“厚”是必不可少的,就算为了讨个好口彩,选择太后作为对象也是很有必要的。
只是,我不太想说芈月。因为一方面大家都在谈,我也去凑这个热闹的话呢,显得不够矫情;另一方面,我觉得芈月一生再怎么风光荣耀,可是结局实在不能算好。新店开张,上手就说一个结局不太好的,似乎有点晦气,不够吉利。
同样是太后,主要看结局
所以,我想请大家把眼光从芈八子身上,向后挪一千两百多年,咱们去北宋,去看看另一位名气不如芈月(就当前而言),才智却绝不逊色,结局更是远好过宣太后的太后:刘太后。
章献明肃皇后刘氏
章献明肃皇后刘氏
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四川人,宋真宗赵恒的皇后。你问我她的名字?对不起,不是我重男轻女,记不住人家的名字,而是真的不知道,因为《宋史》中根本没有记……不过不要紧,我们叫她“刘太后”就行,反正也叫了快一千年了。再说,本文主要看结局,不看名字。
根据《宋史》记载,她出身官宦世家,但在襁褓中就成了孤儿,是外婆家把她养大的。十几岁时,跟随亲友来到汴京讨生活。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成为了襄王赵恒的女朋友。再后来,襄王做了皇帝,她才正式进了宫。事实上,这段记载很可能是错误的。有人认为,她其实出身寒门,所谓的官宦世家,只是为了和她后来的身份相匹配而杜撰的;更狗血的是,据说那个带她来到汴京的亲戚龚美,其实是她第一任丈夫……现代人可能不太关心她爷爷和爸爸是谁,但对于她和赵恒谈恋爱时是否离过一次婚,可能会比较有兴趣。不过呢,本文的宗旨,主要看结局,看结局,所以对于那些过于狗血和八卦的剧情,就先放一放。当然,如果你想拿她的二婚来给自己励志,那你就当她是吧。
不管是不是二婚,刘太后的进宫之路其实走得很艰辛。她初到汴京时,只是在街边摆个小摊,靠龚美打造银饰品而艰难糊口。后来因缘聚会,她进入了襄王府,和赵恒产生了很深的感情,两人非常恩爱和谐。按理说,她应该被册立为襄王妃才对。可是,此时出现了一个容嬷嬷式的人物:襄王赵恒的奶妈。这个老太太看刘氏不顺眼,就把赵恒早恋的事情(关键不是年龄,而是恋的人不对)告诉了赵恒的老爸:宋太宗赵光义。老皇帝一看儿子找了这么一个来历不明的民间女子做女票,还有转正的趋势,非常恼火,严令赵恒把刘氏送走,并马上给赵恒指婚,让开国功臣潘美的女儿嫁给赵恒做王妃,算是断了刘氏的念想。
但是,宋太宗没想到的是,赵恒和刘氏的感情实在太好了,根本不是世俗的眼光、君父的严令可以拆散的。刘氏是被迫离开了襄王府,却没有走远,而是被赵恒悄悄藏进了自己的亲信张耆家中,两人还时常私下约会。这一约,就约了十几年。是的,你没看错,是十几年,一直约到赵恒做了皇帝。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真爱?嗯,这个,也许是吧。
讲到这里,我还是很感慨的。一方面是因为赵恒和刘氏的感情,另一方面也对棒打鸳鸯的奶妈和宋太宗颇有不满,再就是感叹于世俗偏见的力量之大,赵恒贵为皇子,竟然也不能光明正大地寻求真爱,而是要苦苦隐忍十几年。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正因为赵恒是皇子,所以才不能随意找女票,如果他是个普通百姓,可能也就不用这么辛苦了。所以呢,地位高,也不见得事事都好。
宋太宗:赵光义
宋真宗:赵恒
赵恒登基 刘氏入宫
公元995年,赵恒被册立为太子,刘氏迎来了一线曙光。到了公元997年,老皇帝宋太宗驾崩了,赵恒和刘氏,终于熬出了头,迎来了自己的春天。赵恒即位后,马上把刘氏接进了宫,十几年的爱情长跑,终于有了一个正面的结果。
前面讲过的襄王妃潘氏,嫁给赵恒六年后就去世了,尚未看到他做皇帝。紧接着,宋太宗又将大臣郭守文的女儿嫁给赵恒,成了赵恒的第二任王妃。郭氏在赵恒登基后,被册封为皇后。然而,十年之后,郭氏也病故了,于是,皇后的位置就空出来了。此时,宋真宗很想立刘氏为皇后,但是群臣普遍反对,原因是刘氏出身卑微,又没有子嗣。更进一步的是,大臣们提出了另一个皇后人选,明摆着就是要断绝刘氏当皇后的机会。赵恒对此虽然表示强烈不满,但是大臣们的意见还是很堂堂正正的,一时半会也无法反对,只好把这件事情搁置起来,既不册封刘氏为皇后,也不同意大臣们提出的人选,以拖待变。
刘氏虽然很受宋真宗的宠爱,但始终没有一男半女,这也成为了这对恩爱夫妻的心病,也成了她不能当皇后的一个硬伤。(这个不圆满的世界上,几乎没有什么圆满的事情。刘氏和赵恒感情虽好,却也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地下情,又始终没有自己的孩子,也算是两人感情世界中的一大遗憾了。)眼见这刘氏跨过四十岁,开始奔五,今生应该是无望做母亲了,却斜刺里杀出一个人来,帮助刘氏逆袭成功,改变了一切。这个不起眼的人,非但使刘氏达成了做母亲的心愿(虽然只是养母),还进而堵住了那些大臣们的嘴,让她成为皇后,乃至未来成为太后。话说本号也要感谢这个人,如果没有她,新店开张的第一篇是不是会很俗套地去写芈月……汗。
这个人,就是李宸妃。
李宸妃
狸猫换太子 逆袭封后
李宸妃原来只是刘氏的一个侍女,在一次为宋真宗侍寝后,怀孕了。对于这次怀孕,宋真宗那是相当激动的。倒不见得是宋真宗多么喜欢李宸妃,而是宋真宗之前的五个儿子,都夭折了,五个儿子啊……以至于得知李宸妃怀孕后,堂堂大宋天子,搞起了迷信活动:一次李宸妃头上的一只玉钗从高台掉落,宋真宗暗暗念叨:如果玉钗完好无损,就会是个男孩。手下人把玉钗捡回来一看,果然一点没坏,赵恒非常高兴。而这边,在十月怀胎后,李宸妃果真生下一个男孩,这个孩子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宋仁宗赵祯。(当然,宋真宗搞迷信活动不是一次两次了,有几次还搞得很离谱,比如著名的“天书”事件,在自己的工作履历上抹了不少黑。)
接下来的事情,很多人应该能想到。刘氏把在蜡烛包里的赵祯抱过来,当做自己的孩子。只是,她年纪大了,精力不济,就请了自己的一个小闺蜜,当时才二十多岁的杨淑妃来帮忙,两个人一起抚养赵祯。宋仁宗从小在她们身边长大,和她们感情很好,在刘太后去世以后,宋仁宗尊杨淑妃为太后,尊崇有加,当然这是后话。
刘氏有了名义上的孩子,宋真宗的胆就肥了,对外宣布要册封刘氏为皇后。但是,很多大臣都知道赵祯并非刘氏的孩子,所以朝堂上多有非议,刘氏也不得不几次“固辞”皇后的位置。但是,真爱毕竟是无敌的,在儿子两岁时,宋真宗实在忍无可忍,终于悄悄地来硬的了。他在1012年的年底,宣布册封刘氏为皇后,但是整个过程低调地让人以为他们还在偷偷约会:没有册封仪式,也不允许百官敬贺,册封诏书也不在朝堂上公开发布,只是下达到中书省,悄悄地宣布一下就完事了。这个场面实在寒酸,哪里像是册封一国的皇后?连普通百姓家嫁女儿都不如,以至于千年以后的我,也为刘氏感到委屈。但不管怎么样,刘氏毕竟成为了大宋的皇后,走完了她人生重要的一个里程碑。那一年,她四十四岁,距离最初走进襄王府,已经过去了近三十年。
宋仁宗:赵祯
赵祯继位 垂帘听政
刘皇后已经和宋真宗走过了近三十年,但感情始终很好。而且,这种恩爱并没有因为她花容不再而有变化。主要的原因,在于刘皇后聪慧过人、博闻强记、通达经史,和真宗很谈得来(可见心灵的沟通在夫妻感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赵恒登基以后,要处理很多国家大事,每每工作到深夜,很多时候刘皇后都作陪,所以她对于很多朝廷的事情都知晓,也总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刘皇后不仅是宋真宗的生活伴侣,同时也是工作助手和心灵伴侣,一对夫妻的关系能够达到这种程度,其感情之深,恐怕已经是外人无法想象的了。更重要的是,刘皇后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治国才华,注定了她会成为两宋三百余年来最杰出的女性政治家。
公元1020年,宋真宗病重,无法亲自处理政务,很多朝廷大事,其实就都由刘皇后来裁决了。这种局面,熟知历史的大臣们恐怕是很熟悉,于是有人开始恐慌,担心吕后、武则天的旧事在大宋重演。经过一系列的斗争后,刘皇后清除了反对派势力,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此后,宋真宗下诏,让太子赵祯每五日开一次资善堂,听取大臣们对于政事的参奏。但是,当年只有十岁的赵祯,只是一个熊孩子,懂什么国家大事呢?所以,真正的决策者,其实还是刘皇后。宋真宗的这道诏书,对太子来说,象征意义更大一些,让人感觉太子已经开始实习怎么做皇帝;而对强化刘皇后地位的作用,却是很实在。
公元1022年3月,宋真宗驾崩,享年五十五岁,在位二十六年。遗诏让太子赵祯即位,尊刘皇后为太后。鉴于宋仁宗当年只有十二岁,相当于小学六年级,国家大事不可能交由一个小学生来处理,所以宋真宗在遗诏中,要刘太后“军国重事,权取处分。”这八个字份量很重,就是确立刘太后执政的合法性,在宋仁宗成年之前,把整个国家都托付给了刘太后。那一年,刘皇后五十四岁,距离她最初陪伴真宗皇帝,已经过去了近四十年。她一生最重要的伴侣离开了,而她也开始了自己人生最后一段也是最重要的旅程,并由此而登上了自己人生的顶峰。
而刘太后执政后的表现,四个字:相当不错。她在朝堂上任用贤能,自己的生活则简约朴素,对刘氏亲族也管教甚严,对宋仁宗更是爱护有加,悉心培育。前代那些太后临朝听政所产生的问题,在刘太后这里几乎都没有出现。但是,和这些相比,我觉得有三件事情,是刘太后做得最漂亮的,也是和她的最终结局,有直接关联的。
拒绝成为又一个武则天
前面说过,早在真宗病重期间,刘太后就开始亲自处理朝政,当时朝中就有人开始疑虑并反对。只是,一件事情有人反对,也必然会有人支持。为什么呢?利益不同。所以对于刘太后执政这件事,总有人视其为自己更上层楼的机遇。
当时有一个大臣,名叫程琳。此人也算是北宋名臣,才兼文武,出将入相,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都很有一套。他在出任地方官时,勤政爱民,当地百姓很敬仰他,专门为他修了生祠。就是这么一个看似很正面的人,居然给刘太后献了一幅《武后临朝图》,背后几个意思,恐怕地球人都知道。如果你说你不知道,那么我建议你赶快买票回火星,省得赶上接下来的春运高峰,一票难求。
刘太后呢,倒是很爽快,一点也不扭捏。接过图,一把扔到地下,说:“我不能做这种对不起祖宗的事。”《宋史》中没有记载程琳当时的反应,但估计应该好不到哪里去。这幅图,成为了他一生中最大的一个污点,很多人因此而鄙视他。
此事并非孤例,只是程琳比较有名,又算是一个名臣,所以才拿出来说。其实我觉得程琳也不是简单以“奸臣、小人”能来定义的,只是人性复杂,善恶交错,公私纠集,就看不同的场景之下,哪一种心态更占上风而已。以脸谱化的好坏来分人,这种熊猫思维是最幼稚的。
武则天画像
厚待李宸妃
其次,在对待仁宗皇帝的生母李宸妃的问题上,刘太后做得尤为到位。
应该说,李宸妃很不幸,一生都不能与儿子相认,更没有在生前得到应有的荣耀。但是,相比于前朝那些孩子被夺走的宫女,李宸妃又是特别幸运。因为刘太后并没有按照常例去为难甚至杀害她,而是很善待她,饮食起居,都照顾得很好。除了不能跑去和仁宗相认,别的都没问题。而李宸妃本人也非常识趣,极为低调,以先帝嫔妃的身份,默默地在宫中住了二十多年,从未给刘太后惹什么麻烦。当然,宋仁宗也从来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李宸妃,一直以为刘太后就是自己的生母。
公元1032年,李宸妃病重。在她临终前,刘太后下令将她晋升为宸妃。从这个不寻常的举动来看,就可以知道刘太后其实很关注李宸妃。之后,刘太后、宋仁宗和群臣们商议李宸妃的葬礼细节,她的本意是想按照普通嫔妃的礼节来安葬也就算了,但是当时的宰相吕夷简则建议要厚葬。刘太后知道这里面水深,就又专门单独召见吕夷简,让他说明一下理由。吕夷简说得很婉转,却也很直接,他说,如果太后不为刘氏亲族考虑,那我也不敢多说什么了;如果为刘氏亲族考虑,那建议要厚葬。聪明人之间互相交流的好处,就是很多话点到为止即可,对方就可以完全明白。刘太后当然能掂得出这话里的份量,就同意以一品的礼节来安葬李宸妃。之后,吕夷简又专门交代相关官员,要为李宸妃穿皇后的服装,并用水银保养棺木遗体,并专门留了一句话:“以后不要说我没提醒过你们。”这些交代无论是否出自刘太后的授意,肯定不会违背刘太后的本意。
刘太后去世之后,有人跑去向宋仁宗揭露了这个隐瞒了二十多年的秘密,更添油加醋地说了一番刘太后如何把李宸妃迫害致死的话。仁宗皇帝先是大惊,继而哀伤,转而愤怒。这个在中国历史上以“仁慈”著称的皇帝,此时直接就想要对刘氏亲族动粗。好在他还没有完全失去理智,就亲自去查验了李宸妃的陵寝,发现生母的遗体保护得很好,且身穿皇后礼服,外人所言的迫害,完全是子虚乌有。宋仁宗于是消除了误会,并在刘太后的灵位前焚香悔罪,而对待刘氏亲族,则更加礼遇了。
刘太后自己不能生育,而自己的侍女却怀孕生了个男孩。以常情度之,你说她对李宸妃一点都没有嫉恨之心,恐怕不太可能。但是,能把这样的嫉恨压制下去,二十多年礼遇有加,不进行迫害,甚至在李宸妃临终前将其晋升,这些都已经难能可贵。这里面也许有仁慈的成分,但更可能是出于政治利益的考量。想必刘太后也很清楚仁宗身世之谜,不可能永远隐瞒,所以才有上述种种的举措。只是,在葬礼规格这个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上(至少是古人看来非常重要),刘太后也许思想放松了,也许二十多年压抑的嫉恨要发泄了,所以才几乎下出昏招。亏得吕夷简提醒及时,也亏得刘太后头脑清醒,才处置得当,为这段二十多年的恩怨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也保住了自己身后的亲族,更增加了宋仁宗对自己的好感,为自己的好结局,添加了重要的砝码。
后宫好姐妹与刘太后的人生进退智慧
临终前摆正位置
公元1033年,刘太后已经六十五岁了。搁到普通百姓身上,老太太早该退休在家抱孙子了,不过她老人家可不行,身为国家领导人,还得出席重要活动。这一年的春天,朝廷要祭祀太庙,老太后当然是主角。不过呢,这年有点特别,原因是据说老太后希望能够身穿全套天子的服饰,参加祭祀。此言一出,满朝都有点晕。
其实,按理说,自此真宗去世后,刘太后就是大宋朝实际的最高统治者,所缺的,只是一个“皇帝”的名分。但正如前文所述,老太太自己已经果断拒绝做皇帝啦,怎么现在又搞出一个想要穿天子服饰出席祭祀大典呢?难不成是想法有所改变?大臣们一阵紧张,经过反复商议,最后决定,把天子的服饰减去几样,给太后报上去。意思是我们都退一步,我们也不较真,说一样也不能穿;但您老人家也别太过分,有几样穿穿就不错了。报告打上去以后,刘太后也同意了,于是乎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于是,这一年的祭祀大典,刘太后身着部分天子服饰,在太庙进行了初献之礼,整个活动成功、圆满而隆重,各方皆大欢喜。祭祀结束后,刘太后接受了群臣给自己的尊号,这是一个非常冗长,长到即使我有心思复制黏贴,估计你也没心思看完的名头(更何况我也完全没心思去复制黏贴这个虚名)。
过了一把天子的瘾(严格说是半把),老太太的身体也越来越不行了。宋仁宗是出名的孝子,为了让刘太后身体康复,做了好多动作。他先是大赦天下,为太后培福;又是征召全国名医来汴京为太后看病;再是把当年被刘太后流放到蛮荒之地的那些官员都召回来,已经过世的,则追封他们,恢复名誉,恢复官职。不过呢,再大的孝心孝行,也架不住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就在当年三月,刘太后驾崩,结束了传奇的一生,享年六十五岁。
刘太后的去世,令宋仁宗悲痛万分(当时还没人告诉他李宸妃的事情)。不过,刘太后临终前一直在做一个动作,也令宋仁宗迷惑不解。他召集群臣,边哭边问:“太后临终前一直在拉扯自己身上的衣服,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此时,参知政事(副宰相)薛奎说:“那是太后不愿意穿着天子的服饰(哪怕是部分的)去见先帝。”仁宗遂恍然大悟。
排除刘太后在临终前的无意识动作,如果这个动作是有意识的,那么薛奎所说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我始终觉得,要说刘太后在执政的十一年中,没有一丝丝想做皇帝的念头,哪怕是一闪而过的念头都没有,这个估计不太可能。但是,出于种种的原因,她没有去做武则天第二。可是,虽然没去做,但不代表心中一点挣扎也没有。有挣扎,但又不能去做,于是乎,就出现了要求身着天子服饰参加祭祀大典的行为:好歹过把瘾,感受一下呗。
不过呢,临终前,应该是对上述的过瘾行为有些后悔了。或者说,更加阴谋论一些,是有意为之,好让宋仁宗知道,我刘氏再怎么样,也只是皇后,绝不敢和先帝平起平坐。无论是真后悔,还是有意为之,临终的这个举动代表刘太后还是愿意摆正自己的位置,由此令宋仁宗产生的敬重,又确保了自己和亲族的好结局。
从龙袍看人性的复杂性
最后,看结局
首先,看谥号。
谥号,是古代一种重要的制度,在这里就不详细展开讲了。一般宋代皇后的谥号,是两个字,而刘太后去世后,朝廷给予了四个字的谥号:章献明肃。这意味这宋廷给予刘太后超规格的评价待遇。后代也有四个字谥号的皇后,但刘皇后是第一位。
如果你搞不清楚四个字的谥号为什么就比两个字更加待遇高,建议下次你多关注中国的各种葬礼,看看不同的去世者,是否在致悼词的人选、悼词的内容、亡者名字的前缀等方面有所不同。这样你大致就明白为什么我说刘太后得到四个字的谥号代表好结局了。
其次,看出殡规格。
刘太后三月去世,九月,和仁宗的生母李宸妃同日迁葬于永定陵。灵柩起驾那天,宋仁宗先为刘太后起灵,亲自拉着灵柩的绳索,一边哭泣,一边步行,一直出了皇仪殿,直到主持礼法的官员再三劝阻,仁宗才停止。其实按照礼法,他原本不必亲自执绳步行的,宰相们也劝他不必如此辛苦,但是仁宗坚持要这样,以报答刘太后的养育之恩。等送走刘太后的灵柩,仁宗才赶去自己生母李宸妃的下葬地洪福院,为生母起灵。此时仁宗极为悲恸,趴在灵柩上哭泣不止,并说:“劬劳之恩,终身何所报乎!”接着也是亲自执绳,步行送出。
从仁宗皇帝对两位母亲的表现来看,不可否认对李宸妃更加情深意切,但是,对刘太后的态度,却也透着浓浓的报恩之心。可见,仁宗虽然已经知道刘太后并非是自己的生母,但报恩之心依然拳拳,可见刘太后在仁宗心中的地位。
再次,看史家评价。
后世史家,常常把刘太后与汉朝的吕后、唐朝的武则天并举,但对她的评价更高。说刘太后,“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不可否认,这个评价是相当高了,也许略有夸张,但我认为大体是正确的。
回过头来,我们看看宣太后芈月。她掌权时间虽然很长,也使秦国的国力不断增强,但最终却被亲生儿子秦昭襄王所废,并幽禁致死。这和刘太后掌权终身、平稳过渡、朝野赞誉,并且在去世后,由宋仁宗这个养子亲自扶灵步行(重要的是仁宗对刘太后真有感情)等等,实在是完全没有可比性。换做你我,大家想想,更愿意接受哪一种结局?
孙俪饰宣太后“芈月”
北川后记
人的一生,过程和结局,哪个更加重要,一直以來都是见仁见智。我不想在这里确定一个标杆,硬说谁更正确,只是就我个人来说,比起绚烂的过程,我更加喜欢一个平稳、安逸甚至圆滿的结局。因为再好的过程,也只是过程,要过去的旅程而已,终究会消失,会过去。每个人最后真正能拥有的,还是属于自己的结局。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说,这个最终结局不会再有变化,也无法由他人来承担,其中所有的辛酸苦辣都只是自己知道和体验。面对结局的这种特点,难道每个人不该为此而深思并早做准备么?至少,我觉得应该吧。
北 川 | 闇[àn]然日章
闇(àn)然日章,“闇”同“暗”,暗的繁体字。意思是慢慢让别人发现你的好,能力和事业一点一点地呈现出来,就像绵绵细雨,可以下很久。疾风暴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古人认为,这是一种长久而稳定的成功之道。“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中庸》
关注公众号:【闇然日章】
阳明心学| 止学| 棋道| 茶道 | 中医杂谈
魏文侯| 织田信长| 丰臣秀吉| 德川家康
成熟做人,从容处世。微信号:anrrzh
标签: 宋仁宗为什么没有子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