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问句的例句
1.当土夫子,难道就不需要文化知识了吗? ——强调当土夫子也需要文化知识。
2.吴邪这不是呆气的表现吗?——说明吴邪这就是呆气的表现。
3.难道吴邪和张起灵不是真心相爱?——强调他们真心相爱的。
4.那怎么是一样的呢?----说话者在强调那是不一样的。
5.难道我们能浪费时间吗?——强调要珍惜时间,突出时间的重要性。
6.你们怎能破坏环境呢? ——强调要保护环境。
7.你们怎么能不承认错误呢?——强调要勇于承认错误。
8.你们怎么能不回家呢?——强调不能不回家。
9.在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穷人》这篇文章中“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意思就是说同死人待在一起不行,感叹号表示极度强调。
11. 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城南旧事》(林海音)
12.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的吗?
13.这是多么深刻的教诲啊!难道不值得我们永远牢记吗?
14.你如果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做吗?——强调上课不认真你就不做作业。
15.为什么不去问问神奇海螺呢?——强调你应该去问神奇海螺。《海绵宝宝》
16.报纸有这么大的魔力吗?——回答是肯定的。
17.难道我们不应该学习他的精神吗?——强调我们该去学习他的精神。反问句的句型(语文)
是句式中的一种。表面上看,是疑问句;实际上说话者是在强调某种肯定或否定的答案,也就是明知故问。这类句式常和“难道”,"怎能”,”怎么”,”真的”等词联接。通常答案就在句子当中.比如:
1. "难道我不知道?"----说话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2. "(难道)我有这么笨吗?"----说话者在强调自己并不笨。这里“难道”一词也可以省略。 3."数学真的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4."那怎么是一样的呢?"----说话者在强调那是不一样的。
5.我们难道要浪费时间吗?——强调要珍惜时间
6.你们怎能破坏环境呢? ——强调要保护环境
反问句结尾时正常用问号,而有些特殊的句子也可一用感叹号。
如:“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意思就是说同死人待在一起不行,表示极度强调。反问句例子
1、难道我不知道?
2、你们怎能破坏环境呢?
3、这是多么深刻的教诲啊!难道不值得我们永远牢记吗?
4、实现四个现代化,难道不是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任务吗?
5、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
扩展资料: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反问句,就是明知故问,一般由陈述句改变而来,句子中充满了说话人的充沛强烈的感情,或肯定或否定,且只问不答。
1、当土夫子,难道就不需要文化知识了吗? ——强调当土夫子也需要文化知识。
2、"那怎么是一样的呢?"----说话者在强调那是不一样的。
3、难道我们能浪费时间吗?——强调要珍惜时间,突出时间的重要性。
4、你们怎能破坏环境呢? ——强调要保护环境。
5、你们怎么能不承认错误呢?——强调要勇于承认错误。
6、你们怎么能不回家呢?——强调不能不回家。
7、在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穷人》这篇文章中“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意思就是说同死人待在一起不行,感叹号表示极度强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反问句
反问句例子
1、难道我不知道?
2、你们怎能破坏环境呢?
3、这是多么深刻的教诲啊!难道不值得我们永远牢记吗?
4、实现四个现代化,难道不是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任务吗?
5、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
扩展资料: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反问句,就是明知故问,一般由陈述句改变而来,句子中充满了说话人的充沛强烈的感情,或肯定或否定,且只问不答。
1、当土夫子,难道就不需要文化知识了吗? ——强调当土夫子也需要文化知识。
2、"那怎么是一样的呢?"----说话者在强调那是不一样的。
3、难道我们能浪费时间吗?——强调要珍惜时间,突出时间的重要性。
4、你们怎能破坏环境呢? ——强调要保护环境。
5、你们怎么能不承认错误呢?——强调要勇于承认错误。
6、你们怎么能不回家呢?——强调不能不回家。
7、在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穷人》这篇文章中“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意思就是说同死人待在一起不行,感叹号表示极度强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反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