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养生四平衡是什么意思 食疗养生四平衡是什么意思呀

taozi 26 68

中医食疗与养生

食疗,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就使人多病早衰。《内经》对饮食不节的危害,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多食盐,则脉凝泣变色,多食苦,则皮枯而毛衰……”等多处论述。孙思邈对饮食宜忌的论述更全面、更科学,除“食不可过饱,务令简少”,“常宜温食”,“常宜轻清甜淡之物”等常识外,还对饮食方法、饮食卫生重笔描写,如“美食宜熟嚼,生食不粗吞”,“食勿大语”,“每食以手摩面及腹”,“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勿饮浊”,“必不得食生粘滑等物”等等,这对避免损伤脾胃以及防止食物中毒,预防传染病,乃至祛病延年都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中医养生讲究“平衡” ①环境平衡 ②营养平衡 ③动静平衡 ④心理平衡 ⑤阴阳平衡

根据食疗学原理并结合中医理论,说明生活中该如何使用食疗方法以及达到防治病的作用。

食疗是中医在防病方面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首先要理解中医最根本的一条理论,即万病源于自然,万药归于自然,这就是食疗的理论基础。五色入五脏,五味入五脏,五行入五脏,当身体有所不适时,即是体内平衡失调所致,此时应根据具体特征对症下药,恢复体内阴阳平衡,这主要是针对“治”。而中医真正的精髓在于“防”,食疗就是方法之一。它是要求人们在日常饮食中合理选择食材,从食材的性味中吸取精华,以不断的保持体内平衡的状态,这就是食疗养生防病的原理。但这是一个长期过程,绝非朝夕之功,须持之以恒。

饮食中四性平衡是指什么?

吃寒性食物时需搭配热性食物,如吃螃蟹时佐姜末;吃松花蛋时佐醋和姜末。体质偏寒时忌食寒凉食物;体质偏热时忌吃热性食物。气候炎热时宜吃寒凉食物;气候较冷时宜吃温热食物。

饮食四大平衡助你拥有健康是那四大

“杂食者,美食也”——杂与精的平衡

人体需要的营养是多方面的。从人类的进化历史看,必须有众多来源的食物才能满营养平衡的需要。日常膳食中食物的种类虽然是有限的,但在实际生活中人类摄取的谷物、蔬菜、水果与采摘的野生天然植物品种则是无限的。膳食偏简求精,实则有害无益,特别是对生长发育不利,偏食和食物过精易造成微量元素铁、锌、碘、矿物质元素钙和某些维生素的缺乏以及一些营养素的过剩。因此,除需注意食品色、香、味、形以外,更应提倡食品来源的多样化。

  古人说:“杂食者,美食也!”著名营养学家李瑞芬教授曾谈到,为保持身体健康,每天要吃25~30种不同的食物,可谓杂矣!

“食宜暖”——膳食的冷热平衡

“饮食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指出了膳食的冷热平衡。“食宜暖”,生冷食物进食过多损伤脾、胃和肺气,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体虚胃寒的人,应少吃生冷食物,特别是在夏日更应慎重。民间也强调“饥时勿急,空腹忌冷”。反之,饮食也不可太热,否则易烫伤胃脘、咽喉。据报道,在华北地区食管癌高发区,居民就有喜饮热水、热粥的习惯。故古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指出:“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无灼唇,冷无冰齿。”所以,膳食应当注意冷热平衡。

“食前忌动,食后忌静”——就餐前后动静平衡

就餐前后动与静的平衡同样很重要,因为人们每天饮食中所摄入的各种食物及营养与身体的热能消耗之间必须保持平衡。《论语·乡党》篇中说:“食不语,寝不言。”说明古人主张食前及食中宜静而专致,不可分心、高谈阔论,以利纳谷和消化。古人言:“饮食即卧,不消积聚,乃生百疾。”医学食疗古籍称“食后便卧令人患肺气、头风、中痞之疾,盖营卫不通,气血凝滞故而”,所以饭后要适当活动。俗话说“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说明进食后缓行散步有利于健康。

“胃好恬愉”——进食前后的情绪平衡

进食前和进食中保持平静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消化功能正常进行,与此相反则危害脾胃。《素问·举痛论》中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很难设想,人们在气血紊乱的情况下,还能保证消化功能的正常进行。古人说:“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进食过程中一切反常的情绪都应尽力排除。

音乐对于消化功能有很大裨益。《寿世保元》中说:“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因此,我国道家不仅提出了“脾脏闻乐则磨”之说,还发展了一整套“音符”和“梵音”等,奏出柔和清悦的音乐以配合进食。

发表评论 (已有68条评论)

评论列表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